第五十五章:古法革新中的生计波澜

农门小福宝知识兴家 程岩 3798 字 2025-06-11 16:58

桃花村在苏念安的带领下,逐渐从旱灾阴影中走出。染布坊改良了夹缬工艺,制盐工坊试验出矿石提盐法,手工编织品也在市集上打开销路。然而,当村民们以为生活会就此平稳时,一场关于“革新”的争议却在村内悄然发酵。

这日清晨,染布坊的老陈头气冲冲地找到苏念安:“念安丫头,你可得给评评理!他们几个后生非要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夹缬模板,说什么刻些‘歪七扭八’的花样才好卖!”

苏念安跟着老陈头来到染布坊,只见几个年轻学徒正围在一块新雕刻的模板前争论不休。模板上刻着的并非传统的花鸟鱼虫,而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几何纹样,线条简洁却极具张力。

“陈叔,您看这模板多新奇!”为首的小虎指着模板道,“前几日我去市集送货,看见城里小姐们的衣裳上都时兴这种样式,咱们要是用上,染布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老陈头气得胡子首颤:“胡闹!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能随便改?你瞧瞧这线条,歪歪扭扭的像什么样子!”

苏念安仔细端详着模板,心中也有些犹豫。她知道老陈头说得有理,传统工艺是桃花村的根基;但小虎的话也不无道理,市场需求确实在变化。

就在这时,制盐工坊的老张头也来找苏念安:“念安,你快去看看吧!那些后生非要在精盐里加什么‘强身健体’的草药,说是能卖高价,可这盐是入口的东西,万一吃出毛病怎么办?”

苏念安跟着老张头来到制盐工坊,只见几个年轻盐工正往精盐里添加晒干的草药粉末。她拿起一包草药盐仔细查看,发现里面混合了黄芪、党参等滋补药材。

“苏姐,您尝尝看!”一个年轻盐工递上一小撮草药盐,“加了这些药材,精盐不仅味道更醇厚,还能补身子呢!”

苏念安尝了尝,确实比普通精盐多了一丝药香,但她还是有些担忧:“这草药盐虽然新奇,但咱们得先弄清楚哪些药材能加,哪些不能加,可不能拿乡亲们的健康开玩笑。”

回到家中,苏念安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深知,革新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却是个难题。

第二天,苏念安召集全村老少开了个大会。她把染布坊和制盐工坊的新尝试告诉大家,让大家畅所欲言。

“我觉得可以试试,”一位年轻媳妇站起来说,“咱们村的染布要是能做出新花样,肯定能卖得更好。”

“可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啊,”一位老者颤巍巍地说,“万一改坏了怎么办?”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苏念安静静地听着,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乡亲们,”苏念安站起来说,“我知道大家对革新有不同看法。这样吧,咱们来个‘新旧擂台’:染布坊同时生产传统花样和新花样,制盐工坊也同时生产普通精盐和草药盐,看看哪种更受市场欢迎。如果新花样卖得好,咱们就继续改进;如果不好,咱们就恢复原样。大家觉得怎么样?”

村民们听了,觉得这个办法公平合理,纷纷点头同意。

于是,染布坊的年轻学徒们干劲十足地雕刻新模板,老陈头则带着几个老匠人坚守传统花样;制盐工坊的年轻盐工们小心翼翼地调配草药盐,老张头则严格把控普通精盐的质量。

一个月后,苏念安带着两种染布和两种精盐再次来到市集。令她意外的是,新花样的染布和草药盐都大受欢迎,尤其是城里的富贵人家,对这些新奇的产品赞不绝口。

“这染布的花样真独特,”一位贵妇人爱不释手地摸着几何纹样的布料,“给我来十匹,我要做几套新衣裳。”

“这草药盐也不错,”一位员外尝了尝后说,“不仅味道好,还能补身子,给我来二十斤。”

回到村里,苏念安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村民们都欢呼雀跃。老陈头和老张头虽然还有些不服气,但也不得不承认,新花样确实更受欢迎。

在苏念安的推动下,桃花村的染布和精盐生意又翻开了新的篇章。年轻人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老匠人们则严把质量关,确保每一件产品都对得起“桃花村”的招牌。

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打乱了村子的平静。邻近的镇子上突然流行起一种怪病,许多人上吐下泻,痛苦不堪。有谣言说,这种怪病是因为食用了桃花村的草药盐。

苏念安得知后,心急如焚。她立刻带着几位郎中前往镇子,调查怪病的起因。经过一番详细检查,郎中们发现,怪病是由一种当地特有的野菜引起的,与桃花村的草药盐无关。

苏念安松了一口气,但她也意识到,这次事件给桃花村敲响了警钟。她决定加强对草药盐的检测,确保每一味药材都安全可靠。同时,她还计划在村里开设一个简易的医馆,方便村民和附近的百姓看病。

在苏念安的带领下,桃花村再次化险为夷。经过这次风波,村民们更加团结,也更加明白,在革新的道路上,必须步步为营,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小心谨慎。而苏念安,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定,带领着桃花村的村民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