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旱灾余波中的古村转型

农门小福宝知识兴家 程岩 3402 字 2025-06-11 16:58

桃花村在苏念安的带领下,艰难地度过了旱灾带来的水运危机。然而,旱灾的影响并未就此消散,持续的缺水不仅影响了染布和制盐的生产,还对村里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破坏,村民们的生活面临着新的困境。

苏念安看着干裂的农田和日益减少的水源,心中满是忧虑。染布需要大量的水来漂洗布料,制盐也离不开水来溶解盐卤,如今水源短缺,这两项产业都陷入了停滞。

为了解决用水问题,苏念安组织村民们在村里西处寻找水源。他们在干涸的河床附近深挖,希望能找到地下水。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挖出了几口水井,虽然水量有限,但暂时缓解了部分用水需求。

然而,这些井水远远不足以满足染布和制盐的生产规模。苏念安意识到,必须对产业进行调整,寻找一种用水量少的生产方式,或者开拓新的业务。

在一次村民大会上,苏念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乡亲们,现在咱们面临着缺水的难题,染布和制盐的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我想,咱们能不能尝试在染布工艺上进行改进,减少漂洗次数,或者寻找一些不需要太多水的印染方法。制盐方面,也研究一下能不能用其他方式来处理盐卤。另外,咱们也可以考虑发展一些其他的副业,比如手工编织,这个用水量少,而且咱们村里的妇女们大多都会。”

村民们听了苏念安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研究染布、制盐的改进方法和手工编织的发展。

染布小组的村民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的印染方法。他们从村里的老人那里得知,有一种“夹缬”印染法,相对传统印染方式用水量较少。这种方法是将布料夹在刻有花纹的木板中间,然后浸染,能染出独特的图案。染布小组的成员们立刻动手制作夹缬木板,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掌握了这种印染方法。虽然染出的布料图案不如传统印染丰富,但在缺水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制盐小组也在努力探索新的制盐方式。他们发现,在盐卤中加入一些当地特有的矿石粉末,经过搅拌和晾晒,可以加快盐晶的析出速度,并且减少对水的依赖。经过反复验证,这种方法确实有效,制盐工坊又重新开始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手工编织小组的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村里的妇女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手艺,编织出各种精美的竹篮、草席和藤椅等手工艺品。苏念安看到这些手工艺品后,觉得它们做工精细,颇具特色,或许可以成为桃花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推广这些手工艺品,苏念安决定带着样品再次前往附近的城镇。她在城镇的集市上租了一个摊位,将竹篮、草席和藤椅等摆放得整整齐齐。然而,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些手工艺品。

苏念安并不气馁,她主动向过往的行人介绍:“这位大哥,您看看我们桃花村的手工编织品,都是用天然的竹子、藤条和干草编织而成,既环保又实用。这竹篮可以用来装东西,这草席睡上去可凉快了。”

一位大娘走过来,拿起一个竹篮仔细端详:“这竹篮编得倒是挺精致,就是不知道多少钱一个?”苏念安报了一个价格,大娘觉得有些贵。苏念安解释道:“大娘,我们这竹篮都是纯手工编织的,花费了不少功夫,而且材料都是精心挑选的,质量有保证。您要是真心想要,我可以给您便宜点。”

经过苏念安的努力推销,终于有一些人开始购买手工艺品。然而,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其他摊位的同类产品价格更低。苏念安意识到,要想让桃花村的手工艺品脱颖而出,不仅要保证质量,还需要在价格和销售策略上做文章。

回到村里后,苏念安组织编织小组的村民们讨论如何降低成本。大家发现,村里的竹子和藤条资源丰富,但采购干草需要花费不少钱。于是,村民们决定自己种植一些适合编织的草本植物,这样既能保证材料的供应,又能降低成本。

在销售策略方面,苏念安决定与城镇里的一些商铺合作,将手工艺品放在他们店里代销。她还制作了一些精美的宣传卡片,介绍桃花村手工艺品的特色和制作过程,吸引顾客购买。

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桃花村的手工艺品逐渐打开了市场,销量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染布和制盐产业也在不断改进,逐渐适应了缺水的环境。桃花村在旱灾的余波中,通过产业调整和创新,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村民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苏念安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桃花村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繁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