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繁荣背后的暗涌与转机

农门小福宝知识兴家 程岩 3984 字 2025-06-11 16:58

桃花村的染布和精盐生意在苏念安的操持下,于州城大获成功,订单源源不断。村民们沉浸在喜悦之中,然而,苏念安却察觉到繁荣背后潜藏的危机。

随着业务拓展,桃花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外来的思想和风气也悄然渗透进来。村里部分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染布和制盐工作产生懈怠,他们向往外面世界的繁华,认为在村子里劳作辛苦且收入微薄。

“苏姐,我不想干这染布活儿了,我听说州城随便找个事儿做,挣的钱都比这多。”染布坊里,年轻的阿强满脸憧憬地对苏念安说道。

苏念安看着阿强,语重心长地说:“阿强,咱们桃花村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就是大家对这传统手艺的坚守。外面的世界看似美好,但也充满了未知和风险。只要咱们齐心协力,把村子的产业做大做强,以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差。”

阿强听了,虽点了点头,但眼神中仍透露出一丝犹豫。苏念安明白,光靠言语劝说还不够,必须让大家看到在村子里发展的希望和前景。

与此同时,制盐工坊那边也出现了问题。由于订单增多,为了提高产量,部分盐工在制盐过程中简化了一些步骤,导致精盐的质量有所下降。

“苏丫头,这几批精盐的品质好像不太对劲儿,有顾客反映盐味不够纯正。”老张头忧心忡忡地拿着一包精盐找到苏念安。

苏念安仔细查看后,发现确实存在问题。她深知,质量是桃花村产品的生命线,一旦质量下滑,之前建立的良好口碑将毁于一旦。

为了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苏念安决定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在村子的晒谷场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苏念安站在中间,神情严肃。

“乡亲们,咱们桃花村走到今天不容易,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现在,我们遇到了两个大问题。一方面,有些年轻的兄弟姐妹想出去闯荡,我理解大家的想法,但咱们村子的发展也离不开你们,而且我们可以一起努力,让村子变得更好,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另一方面,咱们的精盐质量出现了下滑,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质量是咱们的根本,没了质量,就没了生意,没了未来。”苏念安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

村民们听了,纷纷低声议论起来。这时,一位年长的村民站起来说:“念安啊,你说得对,咱们不能丢了根本。但年轻人有想法也是好事,咱们得给他们一些盼头。”

苏念安点点头,说道:“所以,我有个想法。咱们从每笔生意的利润里拿出一部分,成立一个奖励基金。对于在染布和制盐工作中表现优秀、有创新想法的人,给予丰厚的奖励。同时,咱们再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大家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村民们听了,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纷纷表示赞同。对于年轻人,苏念安又补充道:“咱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大家去州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让大家开阔眼界,这样也能把更好的理念带回村子,帮助咱们发展。”

阿强听了,兴奋地说:“苏姐,这样太好了,我愿意留下来,和大家一起把村子建设好。”

解决了人员心态的问题,苏念安把重点放在了提升精盐质量上。她和老张头一起,重新梳理了制盐的每一道工序,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并安排专人负责监督。

“老张叔,每一批精盐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能出厂。”苏念安叮嘱道。

老张头拍着胸脯保证:“苏丫头,你放心,我一定把好质量关。”

经过一番努力,桃花村的精盐质量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甚至更上一层楼。而奖励基金的设立和学习机会的提供,让村民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工作更加认真负责。

然而,就在桃花村逐渐走上正轨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了周边地区。州城的集市上,商人们的购买力大幅下降,桃花村的染布和精盐订单也随之锐减。

看着堆积在仓库里的货物,村民们又开始担忧起来。“这可怎么办啊,这么多货卖不出去,咱们的努力不都白费了。”一位村民焦急地说道。

苏念安并没有慌乱,她冷静地思考对策。她意识到,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州城的集市上,必须开拓新的市场。

苏念安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距离桃花村更远的一座边城,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商业繁荣,但当地的染布和精盐产业并不发达。她决定带领一个团队前往边城,探寻商机。

经过长途跋涉,苏念安一行人终于到达边城。他们在边城的集市上租了一个小摊位,展示桃花村的染布和精盐。一开始,边城的人们对这些来自桃花村的产品并不了解,摊位前冷冷清清。

但苏念安并没有气馁,她主动向过往的行人介绍产品的优点和特色。“大姐,您看看我们桃花村的染布,这颜色都是用天然染料染的,对身体可好了,而且图案精美,做衣裳特别好看。还有这精盐,颗粒均匀,杂质少,做菜味道可香了。”

渐渐地,边城的人们开始对桃花村的产品产生兴趣,摊位前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商人看到商机,主动前来洽谈合作。

经过几天的努力,苏念安成功与几位边城的商人达成合作协议,为桃花村的产品打开了新的市场。当苏念安带着这个好消息回到村子时,村民们欢呼雀跃。

在苏念安的带领下,桃花村再次度过了危机,在不断解决问题中稳步前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