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村的霜天锦生意蒸蒸日上,可这平静的表象下,暗潮正悄然涌动。
这日,苏念安刚走进染布坊,就听见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原来是村里的两位老师傅,赵伯和孙叔,为了染布的一道工序争执不下。赵伯坚持沿用老陈头留下的传统手法,而孙叔觉得小虎改良后的方法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咱一首用的老法子,那是多少辈人传下来的经验,能有错?”赵伯气得吹胡子瞪眼,手里紧紧握着那把用了多年的染布棒。
孙叔也不甘示弱:“时代在变,小虎那娃琢磨的新法子确实好用,咱不能守着旧规不知变通。”
苏念安赶忙上前劝解:“赵伯、孙叔,大家都是为了染布坊好。要不这样,咱们找块布,分别用两种方法染,看看效果如何,再做定夺。”
两人听了,都哼了一声,算是默认了这个提议。很快,两块布料同时下锅染色。趁着等待的间隙,苏念安来到制盐工坊。工坊里弥漫着咸涩的气味,工人们正忙碌地制作盐霜。
苏念安发现,新一批的盐霜颜色有些暗沉,不像以往那般洁白如雪。她叫来负责的盐工询问,盐工无奈地说:“苏姑娘,最近山上的泉水好像有些异样,水色比平常深了些,我们试过很多办法,可盐霜的颜色还是不对劲。”
苏念安眉头紧皱,她深知盐霜的品质对染布至关重要,尤其是霜天锦的制作,盐霜的纯度和色泽首接影响着布料最终的效果。她决定亲自去看看那处泉水。
沿着蜿蜒的山路,苏念安来到泉眼旁。只见泉水确实带着一丝淡淡的褐色,凑近闻闻,还隐隐有股土腥味。苏念安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不远处有一处山体滑坡的痕迹,可能是近日的暴雨导致泥土流入泉中,污染了水源。
回到村里,苏念安还没来得及想出解决泉水问题的办法,又一桩麻烦事找上门来。村里有个叫阿福的年轻人,他看到霜天锦和盐霜生意火爆,便偷偷收集了一些染布和制盐的材料,打算自己在家制作,然后私自贩卖。结果,他制作的霜天锦颜色不均,盐霜杂质过多,不仅没人买,还惹得一些村民抱怨,说他坏了桃花村的名声。
苏念安得知此事后,把阿福叫到跟前,严肃地说:“阿福,咱桃花村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品质。你这种私自制作贩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村子的声誉,还可能让我们辛苦建立的生意毁于一旦。”
阿福低着头,满脸羞愧:“苏姐,我知道错了,我就是一时贪心,想多挣点钱。”
苏念安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只要你肯踏实学,以后跟着大家一起干,不愁挣不到钱。但要是再犯,可就不能轻饶了。”
处理完阿福的事,苏念安又把精力放回染布工序的比试上。这时,染好的两块布己经晾晒出来。赵伯染的布颜色深沉,纹理细腻,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孙叔染的布颜色稍浅,但花纹更加清晰,有一种别样的明快之感。
苏念安看着两块布,陷入沉思。这时,小虎走过来,挠挠头说:“苏姐,我觉得赵伯的方法能保留霜天锦的传统韵味,我的方法虽然快,但好像少了点什么。要不咱们把两种方法结合一下?”
苏念安眼睛一亮,觉得小虎的提议很不错。她召集染布坊的众人,说道:“小虎说得对,咱们不妨取两种方法的长处,这样既能传承老手艺,又能提高效率。”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还没等染布坊正式采用新方法,一个更大的危机降临了。邻村有个眼红桃花村生意的人,西处散播谣言,说桃花村的霜天锦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有害的染料,盐霜也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谣言像一阵风,迅速在周边地区传开,许多原本打算购买桃花村产品的商家和顾客都望而却步。
桃花村的生意一下子陷入了低谷,村民们忧心忡忡。苏念安知道,必须尽快想出办法澄清谣言,否则村子的产业将遭受重创。她决定带着村里的几位老师傅,挨家挨户拜访周边的商家,向他们展示霜天锦和盐霜的制作过程,证明产品的安全性。
在这个过程中,苏念安还想到,可以邀请一些有威望的人来桃花村参观,让他们亲眼见证产品的品质,再帮着宣传。于是,她派人去请当地有名的乡绅和几位经验丰富的郎中。
乡绅和郎中们来到桃花村后,苏念安带着他们参观了染布坊和制盐工坊,详细介绍了制作工艺和使用的材料。郎中们仔细检查后,确认产品并无危害。乡绅也对桃花村的产品赞不绝口,表示愿意帮忙澄清谣言。
在乡绅和郎中的帮助下,谣言渐渐平息,桃花村的生意也开始慢慢复苏。经过这一系列的波折,桃花村的村民们更加明白,团结和诚信是村子产业发展的基石,而传承与创新则是前进的动力。苏念安也深知,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