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村成功完成与公子哥的订单后,名声在周边地区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商家对桃花村的染布和精盐产品表现出兴趣。然而,生产力低下依旧是横亘在村子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苏念安深知,若想把握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她在村子里西处走访,观察染布和制盐的各个环节,思考着改进的办法。
这日,苏念安来到染布坊,看到工人们正将染好的布料费力地挂到高高的晾架上晾晒。由于晾架过高,不仅操作危险,而且晾晒面积有限。苏念安灵机一动,心想为何不打造一种多层可旋转的晾架呢?这样既能增加晾晒面积,又便于工人操作。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里的木匠。木匠听后,觉得可行,但也提出了一些困难,比如制作这样的晾架需要大量木材,而且工艺较为复杂。苏念安鼓励木匠尝试,并承诺会组织村民帮忙准备木材。
在苏念安的组织下,村民们纷纷上山砍伐合适的木材。经过几天的努力,木材准备就绪。木匠便开始专心打造多层可旋转晾架。经过一番精心制作,晾架终于完成。这个晾架分为三层,每层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机关旋转,方便工人晾晒和收取布料。染布坊的工人们试用后,都赞不绝口,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制盐工坊这边,苏念安发现盐工们在分离盐晶和卤水时,依旧采用古老且低效的手工过滤方式,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分离效果不佳,导致部分精盐中仍残留少量卤水,影响品质。
苏念安决定研制一种更高效的分离工具。她想起曾经见过的一种用竹篾编制的漏勺状工具,或许可以加以改进。苏念安与铁匠合作,用铁皮打造了一个底部布满细小筛孔的容器,边缘配上长柄,方便盐工操作。为了使分离效果更好,她还让铁匠在容器内部添加了一层细密的滤网。
当这个新工具在制盐工坊投入使用时,盐晶和卤水的分离变得更加快速和彻底,精盐的品质也随之提升。盐工们对这个新工具十分满意,制盐效率也大大提高。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桃花村的产品产量增加,质量也更有保障,吸引了更多商家前来合作。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桃花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品运输成为了一大难题。每次运输货物,都需要村民们推着简陋的手推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还容易造成产品损坏。
苏念安意识到,交通问题若不解决,将会严重限制村子产业的发展。她再次召集村民商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却都想不出好的办法。这时,村里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说道:“念安啊,我听说邻村有条河,要是能想办法把咱们村和那条河连通,或许可以走水路运输,这样既省力又快捷。”
苏念安听后,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思路。她立刻带领几个村民前往邻村查看情况。经过实地考察,他们发现两村之间虽然有一段距离,但地势相对平坦,开凿一条简易的河道并非不可能。
苏念安回到村子,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大家。村民们听后,虽然觉得工程浩大,但都明白这对村子发展的重要性,纷纷表示愿意齐心协力完成这项工程。
于是,桃花村的村民们开始了艰苦的河道开凿工程。大家拿着简陋的工具,一锄头一锄头地挖掘。在挖掘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地下岩石坚硬,挖掘进度缓慢,还有村民在劳作过程中不小心受伤。但村民们没有退缩,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然而,就在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邻村却传来了反对的声音。原来,邻村担心河道开通后,会影响他们村子的用水和灌溉。苏念安得知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决定前往邻村,与邻村的村长和村民们沟通协商。
苏念安带着村里的一些特产,来到邻村。她诚恳地向邻村村长和村民们解释桃花村开凿河道的目的,以及承诺会合理规划用水,不会影响邻村的灌溉和生活用水。为了表示诚意,她还提出两村可以共同维护和使用这条河道,开展一些合作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经过苏念安的一番努力,邻村的村民们终于消除了疑虑,同意桃花村继续开凿河道。在两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河道终于顺利开通。
当第一艘载着桃花村染布和精盐产品的小船顺着河道缓缓驶向远方时,村民们欢呼雀跃。苏念安知道,桃花村的产业发展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她将继续带领村民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属于他们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