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分割线———————
带记
感觉这个关于乡村治理的好词好句主要是诗。
这几句诗主要是好背。
看一遍基本上就能写出来,毕竟高考之前背过那么多遍。
然后那个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
这个也是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
感觉只要看过中央八台,中央一台,看过中央台,应该就看过这个广告,听过这句话。
能写出来就是背好词好句的第一要义。
然后这个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这个其实应该不太能写错。
农业对应产业,农民对应职业,农村对应家园。
一一对应的关系,只需要把中间的形容词有奔头,有吸引力和安居乐业记一下就可以了。
然后这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这个就多读几遍就背住了,很好背。
关于这个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这句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像是20大里面的。
如果实在背不下来就多读几遍吧,这个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感觉常识可能会考到。
要不然就把组织变成制度,问你这个对不对?
要不然就把人才振兴或者文化振兴删掉,问你这个全不全?
感觉如果考的话,考的就是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
能记多少记多少吧,上面儿那些也够用了。
——————分割线——————
十大经典人物
一、申纪兰
[适用主题]:淡泊名利、不忘初心
[人物事迹]:
屈原曾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心所向之地,纵使荒草凄凄,亦是生机勃勃;心所弃之地;纵使雕梁画栋;无非重垣叠锁。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或许此间风景并没有那么美丽,而我们来到此处的意义,便是让它变得美丽,变得欣欣向荣,变得令人流连忘返。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同志。一生扎根农村,将自已的全部身心奉献给共和国的三农事业;带领家乡西沟村的人民脱贫致富,走向康庄大道。“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个农民”申纪兰说。因为心系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热情,所以愿意深耕于此,以一腔热诚为笔,以奋斗的汗水为墨,尽情挥洒才情,待到答卷完成,定是满分佳作。
————分割线————
屈原曾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前面的这些全部都是描述性语言,引出申纪兰这个人做出的事情。
这句话很高大上,可以记一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心之所向之地,纵使荒草凄凄,亦是生机勃勃。
这是个对仗啊。
荒草凄凄,生机勃勃。
心所弃之地,纵使雕梁画栋,无非重垣叠锁。
那就是说雕梁画栋和重圆解锁是个反义词。
还可以顺便积累一下言语。
毕竟这可是人民日报里面出现的话语。
雕梁画栋,原意指在栋梁等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后来也指房屋华丽的彩绘装饰。
重垣叠锁(重垣迭锁),重复的垣墙,重叠的锁钥,指深宫内苑,防护严密。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心所弃的地方,就算你的房屋有华丽的彩绘装饰,它但也依旧防护紧密,没有人进去。
现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我们来到此处的意义,便是让它变得美丽,变得欣欣向荣,变得令人流连忘返。
申纪兰同志。她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她一生扎根农村,全身心奉献三农事业,带领西沟村脱贫致富。
她说的话可以记一下,很好记,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个农民。
如果在写的时候实在是想不出来那么全面,那就把这个人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奉献给三农事业,带领西沟村的人脱贫致富能写上,再写出她说过的一句话,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个农民,其实这个引用就已经很到位了。
后面的这句话写的很有深意,可以多看一看,加深记忆。
因为心系,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热情,愿意深耕于此,以一腔热诚为笔,以奋斗的汗水为墨,尽情挥洒才情,待到答卷完成,定是满分佳作。
——————分割线——————
二、张小娟
[适用主题]:乡村振兴、青年榜样、家国情怀
[人物事迹]:
张小娟从事工作10年以来,心系家乡,扎根基层,兢兢业业,她主动放弃北京工作,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2019年10月7日,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她是高原最坚韧盛放的花朵。
三、黄文秀 人民日報
【适用主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责任担当
[人物事迹]: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巾帼不让须眉,勇敢挑起全村脱贫重任,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跑项目、找资金、请专家,组织村民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全村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6月,她在从百色市田阳区返回乐业县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黄文秀整天在城乡间奔忙,在村屯间穿梭。2019年3月,驻百坭村满一周年时,汽车里程表恰好增加两万五千公里,她为此写下感言:“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已而活,要用自已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周军伟
【适用主题]:脱贫攻坚、忘我精神、无私奉献
[人物事迹]:
他带领数万名建设者穿过喀斯特艰险山区,进入工点踏勘,协力攻坚修建贵南高铁,解决当地劳务人员就业7072次,为当地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大山里修路致富的沉淀责任,一直激励着他扎根一线工地,坚守一线工地,早日建成贵南高铁,让山乡不再遥远,让更多的乡亲走出大山,日子越过越好。
五、张桂梅
【适用主题]:教务扶贫、无私奉献、红色教育
[人物事迹]:
她胸怀梦想、矢志不渝,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2年来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她身患绝症,却拖着病体坚守三尺讲台。把对党的深厚感情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形成了“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学模式,潜移默化中让革命精神、爱国情操、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代代相传。40多年来,她用持之以恒的无私奉献,帮助乡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属于自已的梦想。
六、张玉滚
[适用主题]:教育扶贫、奉献自我、锤炼本领
【人物事迹]: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七、毛相林
[适用主题]: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一心为民
[人物事迹]:
毛相林绝壁开路,带头“拔穷根”,他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1997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 倍。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他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决战贫困,续写“愚公移山”新篇。
八、白晶莹
【适用主题]:脱贫攻坚、文化传承、创新保护
【人物事迹]:
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盖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带动当地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蒙古族刺秀,从宫廷走向民间,从衰败走向繁华。分散各地的草原秀娘走到一起,重拾技艺,因“绣”得业,以“绣”兴业,他们用巧手为科右中旗捧回了“中国蒙古族刺绣之乡”等荣誉。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九、廖俊波
[适用主题]:心中有民、问需于民、勤政务实
[人物事迹]: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已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他是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他的目光,青山留下他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十、刘虎
[适用主题]:一心为民、脱贫攻坚、奉献精神
[人物事迹]:
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刘虎同志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盖孜河静静流淌。刘虎用忠诚和大爱、热血和激情,谱写了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为民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