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避免城市内涝对策

如何避免城市内涝现象?

一,完善基础设施。

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评估地下空间增加带来的积水风险,加强管网设施,应急设施建设,解决排水系统盲点,实现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同步。

二,提高建设标准。

对气候变化情况及降雨概率进行评估,提高排水设施建设等级标准,提高管网设施防范风险水平,增强应对内涝能力建设高效完整的排水体系统。

三,建设海绵城市。

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增加绿色植被,绿化屋顶,地下储水设施等,促进雨水自然下渗,缓解排水管网压力,减少地表水压力。

四,加强设施管理。

落实管理责任,对排涝泵站,水闸等老化设施及时更新,促进管网和排水系统衔接,定期检查,发现预测,排水不畅,及时进行维护,对私搭乱建进行及时治理,清理河道淤积。

五,制定应急机制。

在汛期要加强对气象的预警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隐患点排查和重点地区的人员疏散工作,要加强日常的应急演练,并加大对市民的防灾自救常识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是带背分割线——

印象中在初中的时候,老家有一次发大水。

那时候正在上课,上课的时候在二楼,学校地势比较高,所以就只知道外面下雨了,也不觉得跟自已有什么关系。

但是晚上回家的时候,妈妈很罕见的来接。

印象很深刻,妈妈骑着的电动车,几乎有一整个轱辘都是没在水里的。

就这么充满艰难险阻的把我带回了奶奶家。

至于为什么是奶奶家而不是自已家。

因为奶奶家地势更高。

所以那时候我就在想,啊,这小破县城的基础设施也太不完善了吧。

所以第一点,政府应该完善基础设施。

如何完善?首先先规划,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评估地下空间增加带来的积水风险,评估之后就应该加强管网设施和应急设施建设,有效解决排水系统盲点,实现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同步。

如果基础设施都完善了的话,相信排水也不会那么慢。

只要排水不慢,那么就不会那么容易淹。

那除了提升基础设施,其实还有,就是对于建筑标准,也可以跟排水系统相连接。

提高标准,提升建筑标准,也提升排水设施建设的等级标准。

把控好风险水平,做好风险预测,其实就能够比较好的应对内涝。

所以具体来讲,第二点就是提高建设标准。

还是先评估,对于气候的变化情况及降雨概率进行评估,然后提高标准,提高排水设施建设的等级标准,提高管网设施防范风险水平,增强应对内涝能力建设高效完整的排水体系统。

然后接下来,除了基础设施,再除了排水体系统,就是更大纬度更大格局的城市建设了。

有人听说过海绵城市吗?

我第一次听海绵城市的时候,是觉得城市都是钢筋水泥,哪里有海绵啊?

后来又想到脑子里的海马体,身体里的海绵体,也不是真正的海绵和海马。

然后我就在想,那如何能让城市变成海绵城市呢?

需要吸水性强,蓄水性强,而且平时还要对城市建设有帮助。

那只有绿植了。

绿植不仅可以完善城市绿化,还能增加雨水自然下渗,这样可以减少地表水的压力。

所以第三条,建设海绵城市。

不仅要完善城市绿化系统,还要增加绿色植被,绿化屋顶,地下储水设施等,促进雨水自然下渗,缓解排水管网压力,有效减少地表水压力。

第四条是加强设施管理。

但一件事情真到发生的时候或者即将发生的时候再想办法制止,就有点晚了。

还是需要提前预防。

不仅及时更新,而且定期检查,及时维护,假如附近有河道或者违规进行私搭乱建的情况的话,需要及时治理。

所以具体来说,就是需要落实管理责任,对于排涝泵站,水闸等老化设施进行及时的更新,促进管网和排水系统的衔接,定期检查,发现预测,排水不畅,及时进行维护,对私搭乱建进行及时治理,清理河道淤积。

相信如果预测能做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做好,城市的建设标准也能做好,这些都可以做好的话,大部分的城市内涝问题都可以解决。

那么对于应急机制的话,也是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机制。

比如说,务实点来讲,在容易发生水灾的时间段,或者容易发生内涝的时间段,需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排查。

而且平时也要进行应急演练。

让群众们知道自已什么时间段可以做什么事。

减少平时的生命财产损失。

所以第五点,就应该要制定应急机制。

在汛期要加强对气象的预警和监测,及时发布相应预警信息,做好隐患点的排查和重点地区的人员疏散工作,要加强日常的应急演练,并且加大对市民的防灾自救常识宣传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结一下,五点分别是。

一,完善基础设施。二,提高建设标准。三,建设海绵城市。四,加强设施管理。五,制定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