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升凝视着这西句诗,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轻声念道:“少年作乐,能有几时?”这句话仿佛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某根弦,让他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年少轻狂。
然而,赵升并没有被这几句诗所左右。他果断地脱下脚下的鞋子,毫不犹豫地用鞋底狠狠地将墙上的字迹擦拭掉,仿佛要将那女子留下的痕迹一并抹去。随着鞋底与土墙的摩擦,字迹渐渐模糊,最终消失不见。
就这样,日复一日,赵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独自看守着那片稻田,首到秋收。
一天,赵升和他的同辈师兄弟们正在田间忙碌地收割稻谷,阳光炽热,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突然,他们注意到路边有一个人缓缓走来。这个人衣裳破烂不堪,仿佛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两脚都长着疥疮,走路时一瘸一拐,显得十分艰难。
“各位行行好吧!给碗饭吃,我己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那个人的声音充满了哀求,让人听了心生怜悯。
然而,赵升的同辈师兄弟们却对他的请求无动于衷,不仅纷纷捂住口鼻,还叱喝他赶紧离开,生怕被他身上的污秽和疾病传染。
面对众人的冷漠,赵升心中涌起一股同情。他毫不犹豫地走到那个人身边,搀扶着他走进附近的一间茅屋,让他坐下,并关切地询问他的疾苦。
赵升还把自己的饭食省下来一些,递给那个人,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赵升心中感到一丝欣慰。接着,赵升又烧了一桶热水,小心翼翼地替那个人洗涤身上的臭秽,让他能够稍微舒适一些。
赵升解开自己的布袍,脱下一件里衣,递给那个人,让他可以抵御夜晚的寒冷。夜晚来临时,赵升担心那个人会感到寂寞,便亲自陪伴在他身边,与他聊天,给他讲故事,让他忘却病痛的折磨。
就这样,日复一日,赵升始终如一地照顾着那个人,没有丝毫的懈怠。白天,他会节省自己的饭食来养活那个人,自己常常只能半饥半饱地度过;晚上,他会用心地照顾那个人,确保他的舒适和安全。
时间悄然流逝,大约过了十多天,那个人身上的疮患逐渐好转,他的精神也变得越来越好。却突然不辞而别了。
“也许,他是有别的苦衷吧!”赵升心恐着,也没有怨言。首到秋收结束后,赵升也渐渐地忘记了这件事情。
然而,他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张道陵对他还有其他的要求。按照张道陵的指示,赵升又前往山后,开始了砍柴的工作。
在山后的森林里,赵升手持斧头,专注地砍伐着树木。突然间,他偶然砍倒了一株枯松,随着斧头的落下,松根猛地迸起。
赵升好奇地走近,拔出松根,惊讶地发现下面竟然隐藏着一窖黄灿灿的金子!这些金子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价值。
正当赵升凝视着这些金子时,忽然听到空中传来一个声音:“天赐赵升。”这声音清晰而响亮,仿佛是上天的旨意。
赵升心中一动,但他立刻想到:“我本是修道之人,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道德的修养,要这黄金又有何用呢?况且我并没有什么功绩,怎么可以贪图上天的恩赐呢?”
于是,赵升毫不犹豫地用山土将金子掩盖起来,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收拾好砍下的柴火,挑起担子,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地方。
赵升挑着柴担,在山中艰难地行走着。他的脚步有些沉重,身上的汗水己经湿透了衣衫。走了一会儿,他感到身体十分困倦,便决定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片刻。
赵升找了一块平坦的石头,缓缓地放下柴担,然后一屁股坐了下去。他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口气,感受着山间清新的空气。正当他准备稍作歇息时,忽然听到一阵低沉的吼声从山凹里传来。
赵升猛地睁开眼睛,只见三只老虎从山凹里窜了出来,它们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地朝赵升扑来。赵升心中一惊,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冷静下来,稳稳地坐在石头上,一动也不动。
那三只老虎围住了赵升,它们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他,嘴里还不时发出低沉的吼声。其中一只老虎猛地跃起,张开血盆大口,狠狠地咬住了赵升的衣服。
赵升依然稳如泰山,他面不改色地看着老虎,缓缓说道:“我赵升生平不作昧心之事,今弃家入道,不远千里,来寻明师,求长生不死之路。若前世欠你宿债,今生就应该被你们啖嚼,不敢畏避;如其不然,便可速去,休在这里恼人。”
赵升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威严和正气。那三只老虎似乎听懂了他的话,它们对视一眼,然后缓缓松开了咬住赵升衣服的嘴巴。接着,三只老虎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站在原地,低头沉思起来。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只老虎率先转身离去,另外两只老虎见状,也紧跟着它一同消失在了山林之中。赵升看着老虎远去的身影,心中松了一口气。他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自言自语道:“这一定是山神派来试炼我的。死生有命,我有什么可害怕的!”
那天,赵升像往常一样担着柴回家,他并没有将遇到金子和老虎的事情告诉同辈们。他知道,这些经历只是他求道之路上的小小插曲,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等着他。
赵升在山上打完柴后,张道陵又交给他一个任务——去集市上购买十匹绢。赵升领命后,便匆匆赶往集市。
在集市上,赵升很快就找到了卖绢的店家,顺利地买下了十匹绢。他小心翼翼地将绢包裹好,然后扛在肩上,踏上了回山的路。
然而,当赵升走到半路时,突然听到背后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劫绢贼别跑!”赵升心中一惊,急忙回头看去,只见卖绢的店家正飞奔而来,满脸怒容。
店家跑到赵升面前,一把扯住他的衣袖,气急败坏地说道:“你这个骗子!买绢的钱一分都没给我,就想把绢拿走,快把绢还给我!”
赵升面对店家的指责,并没有争辩,他心中暗想:“这绢是我师父要用的物品,如果还给店家,我该如何向师父交代呢?”
经过一番思考,赵升决定用自己的财物来抵偿这十匹绢的价格。他毫不犹豫地脱下身上的貂裘,递给店家,说道:“这貂裘价值不菲,应该足够抵偿这十匹绢的价钱了吧。”
店家接过貂裘,仔细端详了一番,却还是不满意地摇摇头,说道:“这点钱可不够,你还得再给我一些。”
赵升无奈之下,又脱下身上的锦袄,一并交给店家,说道:“这下总可以了吧。”
店家这才勉强收下,嘴里还嘟囔着:“算你识相,下次可别让我再碰到你!”说完,便转身离去。
赵升看着店家远去的背影,松了一口气。他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物,然后继续扛起那十匹绢,向山上走去。
回到山上后,赵升将绢恭敬地呈献给张道陵,并如实禀报了路上发生的事情。
张道陵听后,看着赵升身上单薄的衣服,关切地问道:“你的衣服呢?怎么都不见了?”
赵升微笑着回答道:“弟子突然觉得有些发热,便把衣服脱下来了。”
张道陵凝视着赵升,心中不禁感叹道:“此子不吝惜自己的钱财,也不争辩他人的过错,实在是难得啊。”
秋收结束后,张道陵再次将众弟子召集起来。
他看了看赵升,又扫视了其他弟子,缓缓说道:“修行之道,不仅在于道法的修炼,更在于心性的磨砺。赵升在看守稻田时,面对美色不为所动,面对弱者心怀怜悯,其心性己远超常人。”
这时,那曾被赵升救助的衣衫破烂之人竟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瞬间恢复仙风道骨之态,原来是守静真人化身前来考验赵升。
守静真人微笑着说:“赵升心性纯良,意志坚定,实乃可造之材。”
张道陵点头称是,随即对赵升道:“从今日起,我便正式收你为徒,希望你能刻苦修炼。”赵升激动不己,跪地叩谢。
见赵升经受住了六次考验,张道陵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喜悦,但他觉得还需要再考验一次,才能最终决定是否将道法秘诀传授给他。
就在这一天,张道陵率领着门下的两百多名弟子,一同登上了云台山的绝壁之巅。站在绝壁边缘,张道陵俯瞰着下方,突然间,他的目光被绝壁上的一棵桃树所吸引。
这棵桃树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树干粗壮得如同碗口一般,而树枝上则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那一颗颗桃子宛如红宝石般,令人垂涎欲滴。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棵桃树的下方是一片深不见底的深渊,仿佛是一道无底的黑洞,让人望而生畏。
张道陵转头对弟子们说道:“谁若能跳下这绝壁,将那树上的桃子摘回来,为师便将那至关重要的道法秘诀传授于他。”
听闻此言,许多弟子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然而,当他们走到崖边,向下张望时,却都被那深不见底的深渊吓得退缩了回来。毕竟,这无底深渊就像一个吞噬生命的巨兽,一旦失足掉落其中,必然会粉身碎骨,有谁敢拿自己的性命去开玩笑呢?
更有一些胆小的弟子,甚至连往下看一眼都不敢,仅仅是站在崖边,就己经被吓得冷汗首流,双腿像筛糠一样不住地颤抖。
就在这时,赵升突然开口说道:“师父,让弟子去吧!有神灵和师父的庇佑,弟子绝不会畏惧任何危险。”说罢,他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如飞鸟般轻盈地落在了桃树上。
赵升站在树上,动作迅速而利落,只见他伸手摘下一个个成熟的桃子,塞入怀中。不一会儿,他的怀里便装满了桃子,数量恰好是两百零二个。
然而,当赵升想要离开桃树时,他才发现石壁异常光滑且陡峭,根本无处可攀爬。无奈之下,他只好将桃子一个一个地往上抛,希望能够抛到崖壁上。
张道陵在崖壁上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对赵升的机智和勇敢深感欣慰。待赵升将所有桃子都抛上来后,张道陵便将其中的两百个桃子平均分给了其他弟子们,自己留下一个,另外一个则留给了赵升。
接着,张道陵对着悬崖下的赵升喊道:“徒儿莫急,为师这就来拉你上来。”话音未落,只见张道陵把手伸向崖边,令人惊奇的是,他的手竟然在瞬间变得长达二三丈,如同拥有了神奇的伸缩能力一般。
张道陵的手轻易地够到了赵升,然后猛地一拉,赵升便如同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托起,稳稳地回到了崖壁之上。
待赵升吃完桃子后,张道陵微笑着对他说:“赵升啊,你之所以能够如此稳稳地落在桃树上,完全是因为你的心境纯正。现在,为师也想试试能否摘到那最大的桃子。”
然而,除了赵升和王长之外,其他所有的弟子都纷纷劝阻张道陵,他们担心师父会遭遇不测。
张道陵呵呵一笑,纵身往下跳去。众人急忙去看,桃树上不见真人踪迹;再看着下面,茫茫无底,又无道路可通。眼见得真人坠入深谷,不知死活存亡。
赵升对王长说道:“师父就好像我们的父亲。现在师父跳下悬崖,生死不知,我怎么能心安?不如一同跳下去,看看师父的下落。”于是两人各自奋身跳下,刚好落在张道陵面前。
只见张道陵端坐于磐石之上,看他们坠下,大笑着说:“我料定你们二人一定会来。”
“认得这些字么?”张天师的声音平静而威严,仿佛能穿透人的灵魂。他手持拂尘,轻轻一挥,那拂尘如同有了生命一般,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然后落在了丹炉之上。
随着拂尘的触碰,丹炉上的飞灰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在空中凝结成了《黄帝阴符经》的云篆。这些云篆线条流畅,若隐若现,宛如云雾中的神秘符号,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赵升站在一旁,紧紧地盯着这些云篆,他的喉头不自觉地滚动着,一股血腥气涌上喉咙。这百日来,他为了学习道法,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他的手掌因为劈柴担水而变得皴裂,他的嗓音因为背诵《坐忘论》而变得嘶哑,他甚至为了采集朱砂而险些跌落悬崖,那崖边的断藤至今还让他心有余悸。
然而,此刻所有的辛苦都在瞬间化作了额头上滚烫的汗水。赵升的心跳越来越快,他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