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精盐事业的多元拓展与新困境

农门小福宝知识兴家 程岩 3748 字 2025-06-11 16:58

桃花村的盐砖和海味盐生意如日中天,村里一片繁忙景象。苏念安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新的思索。她意识到,虽然目前的盐产品颇受欢迎,但单一的市场和产品结构存在风险,必须进一步拓展业务,开发新的销售渠道和盐类产品。

这日,苏念安与阿福及几位制盐老师傅围坐在一起,商讨新的产品方向。苏念安率先开口:“咱们桃花村的盐如今在沿海和周边城镇有了销路,但大家想想,内陆地区的人们口味偏重,咱们能不能研制一种适合他们烹饪肉类的调味盐?”老师傅们纷纷点头,觉得这是个新思路。

说干就干,苏念安带领大家投入到新调味盐的研发中。她想到内陆地区常用花椒、八角等香料来烹饪肉类,便决定以此为基础。苏念安和阿福跑到山上采集新鲜的花椒,又从村里的农户家收集八角、桂皮等香料。回到工坊后,他们将这些香料洗净、晾干,然后用石臼仔细地研磨成粉末。

与此同时,老师傅们精心挑选优质精盐,进行再次提纯,确保盐分的纯净。之后,苏念安将研磨好的香料粉末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精盐中,轻轻搅拌,让香料与盐充分融合。为了使调味盐的口感更加丰富,她还加入了微量的干姜粉和小茴香粉。

经过反复调试,一种散发着浓郁香料气息的调味盐终于研制成功。苏念安拿起一点调味盐,放入口中细细品味,香料的醇厚与盐的咸鲜完美结合,味道恰到好处。

然而,新产品虽好,销售却成了难题。桃花村之前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周边城镇,内陆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苏念安决定亲自带着调味盐的样品,前往内陆城镇开拓市场。

她收拾好行囊,告别村民,踏上了前往内陆的路途。经过数日奔波,苏念安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内陆城镇。这座城镇街道热闹,店铺林立,但对于桃花村的盐产品,这里的人们闻所未闻。

苏念安首先来到了镇上最大的酒楼——悦来楼。她找到酒楼的掌柜,表明来意,并拿出调味盐样品。掌柜疑惑地看着她:“姑娘,我们一首用普通盐做菜,这调味盐能好用吗?”苏念安微笑着说:“掌柜的,您不妨让大厨用我的调味盐做一道拿手的红烧肉,尝尝味道。”

掌柜被苏念安的诚意打动,便让大厨照做。不多时,一盘色泽红亮的红烧肉端了上来。苏念安请掌柜和大厨品尝,两人尝了一口,脸上顿时露出惊讶的神情。大厨赞道:“这调味盐去腥增香,让这红烧肉的味道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掌柜当即表示愿意购买一批调味盐在酒楼试用。

初战告捷,苏念安信心大增。她又马不停蹄地走访其他酒楼、饭馆和调料铺子。然而,并非所有商家都像悦来楼掌柜这般好沟通。有些商家认为新调料的市场风险大,不愿轻易尝试;还有些则质疑调味盐的质量和稳定性。

面对这些困难,苏念安没有退缩。她在城镇的集市上摆起摊位,现场用调味盐烹饪各种肉类菜肴,邀请路人品尝。她还制作了一些传单,详细介绍调味盐的用法、优点以及桃花村的制盐工艺。经过几天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调味盐感兴趣,一些商家也纷纷与苏念安达成合作意向。

就在苏念安在内陆城镇努力开拓市场时,桃花村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村子,制盐工坊被淹,不少己经制作好的盐砖和海味盐被泡坏,损失惨重。

苏念安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启程赶回桃花村。回到村里,她看到一片狼藉的工坊,心中满是心疼。但她很快镇定下来,组织村民们展开自救。

苏念安先安排村民将未被浸泡的原料和工具转移到安全地方,然后带领大家清理工坊内的积水和淤泥。在清理过程中,她发现存放海草的仓库也未能幸免,大量海草被泡烂,这意味着海味盐的生产原料严重短缺。

面对原料短缺的问题,苏念安陷入了沉思。她知道,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海味盐的生产将陷入停滞,不仅会影响己有的订单,还可能失去市场份额。

经过一番思考,苏念安决定发动村民在村子周边种植一些可以替代海草的植物。她记得有一种名为地肤草的植物,其味道和海草有几分相似,而且易于种植和管理。苏念安向村民们详细介绍了地肤草的特性和种植方法,大家纷纷响应,在村子的荒地上种起了地肤草。

与此同时,苏念安和制盐老师傅们一起对工坊的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加固,以防类似的水灾再次发生。他们还重新规划了工坊的布局,将原料存放区设置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增加了防潮措施。

在苏念安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桃花村的制盐工坊逐渐恢复了生产。地肤草种植也取得了成功,经过处理后,地肤草替代海草制作出的海味盐在口感上虽稍有不同,但依然受到了部分顾客的喜爱。

而苏念安在内陆城镇开拓的调味盐市场也逐渐稳定,订单越来越多。桃花村的精盐事业在经历了这场危机后,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