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板块复盘区别总结

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聊到了复盘。

有没有人在前期的时候有这种感觉?

做完申论题,对了答案之后,发现再做的时候还是不会做。

要不然是不会概括,要不然是不知道怎么分析,要不然是找不出来对策,要不然是公文不知道咋写。

其实这个是需要掌握申论复盘的方法的,复盘之后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升学习效率。

针对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和公文题,还有文章写作,分别有以下几点可以去参考。

一 概括题。

概括题一般就给你150个字,200字,300字这个样子。

很少的字数,需要概括差不多1000多字的内容。

字数少,要点零散,点与点之间,它是并列的一个逻辑关系。

核心要点是选择要点的过程,字数分配的合理。

比如说给了你个王大爷干了个啥,孙二娘干了个啥,李老头儿干了个啥。

这些人干的东西都要概括进来,基本上一段儿就是一个小标题,一句话概括总结。

需要做的就是对照答案找出来差异性,找出来对照的规范词,然后再去想规范词可以怎么样去储备,可以拿一个笔记本去记。

在答题的时候有意识的选用标准的规范词,看自已字数的分配是否合理,总结在不同的字数情况下详略的程度应当如何判断,并且运用于答题。

总结来说,做概括题就是要,找清楚并列,选好要点,用好规范词,分配好字数。

概括题over。

二 分析题。

分析题的特点就是需要深入思考,深层次理解,准确判断观点,领会句子意思,有的题目逻辑性也比较强。

大白话来说,分析题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字数占比能占到50%~70%。

分析题在复盘的过程中一梳理作答要点的逻辑结构,要分析清楚它是并列关系,还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去组织,或者是按照相同点,不同点去准备要点。

复盘主要复盘的是思路和逻辑。

思路和逻辑没有问题,之后再去看的是字数比例安排合不合适。

然后要去结合老师讲授的内容,对要点来源进行分析。

如果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的要点,就要明白判断要点的理由。

如果需要通过材料去分析深层次的内容,就要把分析的过程搞清楚,了解思维方法,学会如何看出出题人的画外音。

这样才能在后续题目的练习中运用这种方法做到独立分析。

总结一下,做分析题首先要梳理的是逻辑,其次是字数的组织,最后是对要点去分析,分析复盘分为浅表和深层次。

刷题吧。

多刷,多复盘,多提升。

三 对策题。

对策题的特点是材料有问题,部分题目还会给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就需要结合实际,由考生自已提出来。

这个对知识储备就有比较高的要求。

这一部分也是我会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多去积累和多去写的部分。

毕竟对策这个事儿不同的类型写的还不太一样。

平时要一点儿没见过,考场上脑子里真没货。

复盘的时候,要看问题的出处。

问题与对策在字数上一般按照1:3比例提出。

对照答案了解要点,选择依据和概括题一样。

有的时候会给好几个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对策中也是重复解答的,那么就需要选择概括性的问题。

在对策复盘的过程中可以先看一下对策的来源,包括的是材料中的案例,某一个主体的意见,提出实际的对策。

案例,意见重点是了解出处以及语言组织。

提对策的思路可以按照以下几种去组织语言。

第一种按照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

第二种按照维度,包括思想,制度,监督,技术,资金,人员,培训。

第三种是知识储备型的措施,这种就不是很有规范性,总结性的语句。比如说村里红白喜事如何监管?这种就需要多积累了。

对于这种知识储备型的做法要记录在记录本上,同时也可以进行拓展阅读,找到与热点相关的视频,了解除了这一举措外还可以采用哪些其他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完善自已的知识储备。

总结下来其实除了有定式的,对于对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去进行储备,这个就不能完全抄材料了。

对策分还挺高的,20分到25分,字数给的也多,400字是比较正常的字数。

拉开差距。

对策果然是可以拉开差距的。

没办法多积累吧。

四 公文题。

公文题是典型的需要经验积累的题型,这一类题型种类繁多,知识框架各有不同,很容易搞混,字数比例安排不好就会导致很多要点的遗漏。

公文的题做的越多,面对同一个类型大脑反应就会越快,框架结构上越不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公文题的复盘非常重要。

复盘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复盘的格式。

公文题每个种类格式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复盘中对格式进行相应的总结。

围绕标题,称呼,开头,主体,结尾,落款等分别总结这一类型需要作答的内容,并在笔记本上做出分类。

二是要复盘字数比例。

主要是开头,主体,结尾各部分字数如何进行安排更加合理,并进行总结。

三是要复盘其中的内容,对照答案,查看开头,主体,结尾这三个部分分别来自于材料中哪个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

比如开头部分来自段落背景,一般是介绍发展趋势,存在问题,介绍发文的目的等相关内容。

再次看到类似的材料时,大脑就会做出反应,这个类型应该放在开头。

也就是在概括题中提到的,描述性语言。(引出正文,但没啥用。)

主体部分有的题目需要从材料中查找,有的题则需要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要确定这些要点的来源,写出要点的基本思路。

公文题复盘结束后,为了强化印象,可以将每一个类型都选一个典型例题,这样在后面遇到题目的时候就可以查了,一目了然。

五 文章写作。

文章写作主要就是积累,既要锻炼思维,也要积累内容。

文章类型有很多,有的同学平时写个800字作文都难于上青天,恨不得磨三小时磨不出来一篇。

更何况是需要在两个半小时或者是三个小时之内连续高强度创作。

说创作也并不是特别合适。

因为其中有很多都是抄的。

但是这个畏难情绪就是有的考生首先要克服的。

如果考场上都觉得自已克服不了的话,更别提之后上了班儿之后,真的要一直写,这玩意儿也太折磨人了。

所以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能够克服这个畏难情绪的。

培养吧,写作方面的爱好也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多积累,多提升,看着自已分儿高了,思维也锻炼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畏难情绪了。

就跟从三年级开始背的英语单词一样。

小学背单词,初中背单词,高中背单词,大学背单词,考研还背单词。

背着背着,就疯魔了。

疯着疯着就会用了。

用着用着就会写了。

写多了也就顺了。

申论公文写作也是这样。

那在复盘的过程中先怎么复盘呢?

第一,先看立意。听过讲解之后回顾自已写文章的过程,刚刚看到题目时自已想到的是什么?老师分析的是什么?

对比差异,想想为啥老师能想到的点自已想不到。

想想自已跟答案的差距差哪儿了?

(就像女朋友生气了,但女朋友不说,女朋友问你知道错了吗?你说知道了,错哪儿了?自已多想想。)

这玩意儿太玄了,得靠悟。

悟的基础就是,多看,多记,多积累。

听老师讲完之后呢,要把老师的思维用到写作中。

比如说,2023年国考地市级需要围绕长期价值进行做答,材料中给出了写作方向,个人,企业,社会,国家,那么这就是立意的来源,要围绕这几个主体的长期价值作为分论点来展开写作。

在练习文章写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去不断的总结立意,这样的话才可以去快速的判断写作方向。

第二个部分是要对段落内容进行修改。

总结来说就是对规范词汇进行替代。

替代主要方式有两个,第一个是对参考范文修改,使用好词好句去润色。

第二个是查阅相关话题的文章或者找到与话题相关的视频新闻报道,从中选择好词,好句,对自已的内容去修改。

现在申论的改革方向是要让申论的考试题目与日常生活更加的相关。

我第一章的时候有提到我那个在政府工作的妹妹,她是没有准备申论,裸考去考试,考了60多分儿。

她跟我说为什么她申论写的好,因为申论的那个大作文里面要求写的内容,是她在工作中领导曾经让她写过的一篇真实的文章。

就是这个文章写上去是真的要通过省里的报批,市里的报批,报批完了之后真的要落地的。

所以是需要有很多的自已的思想,落地的对策,实质性的进展。

然后她就把工作中他写完了通过了的文章里面的一些思路,在申论考试的过程中也写出来了。

而且翻看这几年的申论考试文章。

其实越来越会发现申论考试与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了。

比如最近大火的尔滨,冰雪经济,这些在最近这半个月的人民日报,半月谈,学习强国,这些官方网站上面都一直在反复强调,反复论述,反复说,针对不同的切入点反复探讨。

那这个就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的对策。在之后比如说备考黑龙江省省考的考生们,就可以着重的去积累关于冰雪经济相关的话题,好词好句,名言警句以及对策。

那这些好词好句名言警句就需要摘抄到本子上,这就是今后写作的素材库了。

在后面写到相关话题的时候,打开本子就能用,当一个词汇或者句子用过几遍之后,就会成为我们的写作词汇,我们的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第三步是要学会总结。

研究完考纲之后,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申论材料主要是围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相关内容。

每年虽然形势有变化,但追根溯源万变不离其宗。

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些维度,对文章中的段落进行归类,总结常用的名言警句,论述逻辑以及文章的结尾。

那么素材库内的内容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写作的思考时间也会随之减少,做题的效率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总而言之,文章写作这一部分用大白话说,第一步是思考立意,第二步是修改段落内容,学会用标准词。第三步是学会总结,按文章段落归类。

行,复盘就到这儿。